• <table id="gge6i"><kbd id="gge6i"></kbd></table>
    <li id="gge6i"><rt id="gge6i"></rt></li>
  • <table id="gge6i"><source id="gge6i"></source></table>
  • <noscript id="gge6i"><source id="gge6i"></source></noscript>
  • <bdo id="gge6i"></bdo>
  • 1628°

    [考博動態]最新動態:且聽博士講“年輕人要放眼四方把握機遇”_考博_旭晨教育

    旭晨教育為您提供最新資訊。

    在陳幼南博士組織籌建的“國際潮籍博士聯合會”中,有一位致力于研究內地及香港青年工作的潮籍博士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資深導師、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客座教授、廣州志愿者學院客座教授魏雁濱博士。

    魏雁濱博士1950年出生于香港,童年在汕頭市濠江區河浦鄉崗背村度過,并在河浦鄉崗背村接受了三年小學教育。

    在香港接受記者專訪時,魏雁濱博士談起家鄉的情況時非常動情。他告訴記者,雖然離開家鄉多年,但他時刻牽掛著家鄉的變化,關心著家鄉教育事業的發展,從去年開始就以其父母親的名義對崗背小學師生進行獎教獎學,他希望用自己少年時期在家鄉讀書的故事及成長經歷,勉勵老師勤教善教,學生勵志向學,把學生培養造就成社會的有用人才,將來為國家和家鄉的建設作貢獻。

    童年是一首難忘的歌

    讓世界了解和認識中國青年

    《汕頭日報》:感謝魏教授在百忙之中接受我們的采訪,能介紹一下您的求學、成長經歷嗎?

    魏雁濱博士:我的童年是在汕頭市濠江區河浦鄉崗背村度過的,少年時返回香港,輾轉肆業于多間小學和中學,1970年中完成中學課程后,同年進入香港中文大學,1974年獲頒社會科學學士,主修政治與行政學,之后取得北京大學法學士,香港大學社會工作碩士、英國蘇菲爾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哲學博士,以及香港中文大學管理文憑(社會服務機構)。

    我早年曾從事社會工作實務和社會行政工作十余年。1989年受聘于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曾出任系方研究生學部主任近十年,主管研究生課程的政策與發展規劃,并督導哲學博士及碩士生;期間獲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頒發最熱心老師獎,又被名列于國內的《中國專家名人辭典》、《中華名人大典》和《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

    2012年我退休后,獲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委任為書院資深導師,同時仍在社會工作學系任職客座教授。在職期間曾出任大學防止性騷擾委員會主席、逸夫書院校董會校董、校外學術評委等崗位,并曾于2006-2010年和2002-2006年間分別出任國際社會學會34青年社會學研究委員會會長和副會長(亞洲區)等職位。目前也是河南省青少年研究會專家顧問、杭州市青少年研究所“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中國青年”調查課題顧問、廣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主辦的《青年探索》期刊編委會副主任,廣州市青年學院名譽教授,廣東省社會管理研究會首席社會工作專家顧問,以及香港及國外多間社會服務機構及學術期刊的委員或顧問。

    童年真是一首難忘的歌。我童年時期在家鄉求學和生活的點點滴滴至今未曾忘懷,和小伙伴們在一起玩耍、學習的片斷仍記憶猶新,家鄉給我的印記實在深厚,我希望家鄉能夠更好地發展,也愿意為家鄉的發展盡綿薄之力。

    讓世界了解和認識中國青年

    《汕頭日報》:在過去的二十多年,您在學術研究領域取得了不少成就,請您介紹一下。

    魏雁濱博士:在研究方面,在過去二十多年間我負責主持或參與的學術研究項目近40項,研究范圍主要覆蓋中國內地、香港和澳門等地與青少年相關的政策、機構、服務、行為問題等等,也包括社會工作教育、社會工作專業發展與社會福利需要等領域。已發表的學術著作、論文、書籍和研究報告有240多份,其中部分論文刊登于國內或國際性的著名學術期刊上。

    《汕頭日報》:作為知名學者,您在讓世界了解和認識內地和香港青年人的生活狀況以及工作情況方面做了怎樣的努力?

    魏雁濱博士:讓世界認識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青年人的生活狀況以及年輕人的工作風貌,我覺得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我作為中國人責無旁貸的事情。為此我利用自己在學術上的專長,做了一些努力。上世紀90年代初,國際社會對大陸和香港青年以及青年工作的認識不多。我想,作為中國人,有責任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世界更全面地認識中國。我通過在國際性學術期刊和會議中發表有關內地和香港青年情況和青年工作的研究結果,讓世界認識全新的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的青年的生活以及青年人的工作面貌。

    《汕頭日報》:您在促進亞洲和國際間的青年研究和溝通合作方面,充分發揮橋梁作用,卓有成效地促進各國的學者專家的相互溝通和合作。請您談談。

    魏雁濱博士:我于2006-2010年度和2002-2006年度分別獲選為國際社會學會34研究委員會——青年社會學的會長和副會長,有機會擔當橋梁的角色,促進各國青年研究的學者、專家的相互溝通和合作,領導和推行各類型的國際性和地區性會議,鼓勵研究中國內地和香港青年的學者、專家參與,并與各國同行建立溝通平臺。此外,我還努力為中國內地、港澳地區的青年政策和服務發展提供科學數據。我長期從事內地、港澳地區的青年相關研究,又獲港澳地區一些政府部門的委托,進行多項青年研究項目,并提交了研究報告。這些研究報告對于有關政府部門在制訂相關青年政策和服務發展方面相信會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為青年研究工作盡心盡力

    《汕頭日報》:從上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您一直奔波于內地與香港之間,為內地的青年研究以及社會工作教育發展盡心盡力。您認為通過您的不懈努力,在這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魏雁濱博士:從上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我便與內地的大學和青年研究單位保持聯系,并在不同層次進行合作、擔當訪問學者或應邀出任一些研究單位的顧問。例如,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復旦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廣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廣州市團校,廣州市志愿者學院、河南省青少年研究所等等,藉此為中國內地的青年研究作出貢獻。在社會工作教育發展方面,基于我曾先后擔任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的研究院課程主任近十年,適逢內地逐步開放,并開始重視社會工作教育與其專業的發展,因此,我在十多年前便開始錄取內地生到香港攻讀博士課程,之后更相繼開辦多個社會工作專業以及其它相關的授課式研究院碩士課程,廣收內地有志于社會服務行業的學生。他們學成之后,不少人都返回內地服務,在社會工作教育和服務方面作出貢獻。

    學會欣賞生活珍惜生活

    《汕頭日報》:在這么多年的研究和工作過程中,您一定經歷了不少的困難和挫折,您是如何去克服的?有怎樣的心得體會和我們家鄉的青年讀者分享?

    魏雁濱博士:國家改革開放早期,各種官方或非官方組織都不習慣于對外進行合作研究。要沖破有關中國青年方面的學術研究重重障礙,必需依賴內地大學老師和青年研究單位專家的支持和合作。我經過多方面的努力聯系和溝通,終于取得內地一些著名大學有共同研究興趣的老師和專家的信任,例如,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復旦大學、南開大學、廣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并獲相關組織或單位的支持,并于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持續進行與內地、香港和澳門等地有關的青年研究。研究結果發表于一些國際知名學術期刊。最終達到個人所希望的讓世界認識中國青年以及青年工作狀況的原始目的。

    在社會科學的世界,西方學術界,尤其是英、美等英語系國家占盡優勢。早期,作為一個以中文為母語、以中國青年為研究對象的中國學者,要在一些以英文發行的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間不但要克服語文和文化差異問題,更要戰勝自己的心理不平衡,并需要以堅韌不拔的意志、鍥而不舍的精神去追求學術卓越。

    《汕頭日報》:在競爭相當激烈的當今社會,青年人難免會遇到各種困惑,應該怎樣樹立信心,堅定信念,應對各種挫折?您有哪些人生經歷可以和青年人分享?

    魏雁濱博士:在我走過的大半生中,雖然生活比較簡單但頗充實,也經歷過無數次的成功與失敗,開心和不開心的事情。這令我深刻體會到,懂得欣賞別人為我所做的事和懂得珍惜當前生活的重要。因為懂得欣賞別人的人,更容易被人接納,善于與人溝通;而懂得珍惜生活的人,更容易獲得精神健康,從而消除各方面的壓力。

    汕潮揭同城化眾望所歸

    《汕頭日報》:作為潮籍博士,您對汕潮揭同城化發展有什么真知灼見?請您提點意見建議。

    魏雁濱博士:對潮汕地區同城化發展,我認為當務之急,應該竭力建設一個以法治、亷潔和公平為本的正義社會;其次,應該重視本地人才的挽留和培訓,創造有利人力資本發展的機會與環境;第三,在追求經濟繁榮的同時,還應該兼顧教育、醫療、社會福利、文化與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發展;第四,更廣泛深入地聯系海外僑胞,促進構建血濃于水的鄉情,加強交流和合作,引導和提供僑胞回饋僑鄉的渠道;最后一點,應該加速汕潮揭三市之間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與周邊主要城市的交通網絡聯系。總之,汕、潮、揭一體化發展是眾望所歸。

    在接受記者采訪之余,魏雁濱博士特地揮筆為家鄉寫下了誠摯的祝語:“汕潮揭家鄉,傍海依山,人杰地靈。一祝愿展翅高飛,放眼四方,把握機遇,奮力向前,力爭實現夢想;二祝愿經貿工商百業興旺,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社會福利、治安環境更臻完善;三祝愿社會和諧共融,人民健康快樂,踏上幸福康莊大道。”(來源:汕頭日報)

    人物簡介

    1950年出生于香港,童年在汕頭市濠江區河浦鄉崗背村度過,并接受了三年小學教育。少年時返回香港,1970年進入香港中文大學,1974年獲頒社會科學學士,主修政治與行政學,之后取得北京大學法學士,香港大學社會工作碩士、英國蘇菲爾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哲學博士,以及香港中文大學管理文憑(社會服務機構)。1989年受聘于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并督導哲學博士及碩士生;期間獲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頒發最熱心老師獎,又被名列于《中國專家名人辭典》、《中華名人大典》和《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2012年獲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委任為書院資深導師,并曾于2006-2010年和2002-2006年間分別出任國際社會學會34青年社會學研究委員會會長和副會長(亞洲區)等職位。目前是河南省青少年研究會專家顧問、杭州市青少年研究所“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中國青年”調查課題顧問、廣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主辦的《青年探索》期刊編委會副主任,廣州市青年學院名譽教授,廣東省社會管理研究會首席社會工作專家顧問,以及香港及國外多間社會服務機構及學術期刊的委員或顧問。

    以上信息由旭晨教育考博頻道編輯整理,請持續關注。



    送福利啦

    1)微信搜索公眾號:淘園日記
    2)回復【1】領取大額淘寶優惠券
    3)回復【2】領取晨光文具優惠券


              微信識別二維碼



    已有 0 條評論

      我有話說:
    • <table id="gge6i"><kbd id="gge6i"></kbd></table>
      <li id="gge6i"><rt id="gge6i"></rt></li>
    • <table id="gge6i"><source id="gge6i"></source></table>
    • <noscript id="gge6i"><source id="gge6i"></source></noscript>
    • <bdo id="gge6i"></bdo>
    • 亚洲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