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博期間一共拿到15萬元獎學金,就是這么牛。雖然年僅26歲,他在SCI收錄的國際頂級期刊已經發表了6篇論文。現在,他還是一個三個月大女娃的爸爸。他叫金琳,是南京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2011級博士研究生。近日,南京農業大學剛剛公布今年校長獎學金獲獎名單,金琳榮獲特等獎10萬元獎金。
研究給棉花“強身健體”
一身白大褂,習慣扎在實驗室里擺弄顯微鏡和蟲子的金琳,乍一看胖胖的很憨厚。前不久,他以第一作者刊發的一篇論文《大規模數據檢測自然庇護所對Bt抗性的延緩》,被國際頂級學術刊物《自然》旗下的《Nature Biotechnology》收錄。此前,他還有5篇文章,發表在SCI(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之一)前10%的期刊上。憑借出色的科研成果,近日,他通過專家評審,榮獲南農校長獎學金特等獎,獎金10萬元。
金琳的研究,主要是為棉花“強身健體”。他說,美國,澳大利亞早就開始研究Bt棉花,棉鈴蟲一旦啃噬Bt棉花,就會中毒死亡。我國從1997年就開始在北方棉區推廣Bt棉花。但近幾年,棉鈴蟲對Bt棉花也開始有了“免疫力”。
金琳說,通過多年大田檢測,他們認為,如不施行抗性治理措施,2017年后,Bt棉花可能受到嚴重威脅。
抓棉鈴蟲“步步驚心”
金琳從小就喜歡昆蟲,2007年高考時,他考進南農植物保護專業,之后又以專業第四的成績,保送昆蟲分子毒理學實驗室成為一名直博生。
從2011年開始,每年6月中旬,金琳和同學們就前往滄州、廊坊、保定、德州等地搜集棉鈴蟲的樣本。“棉鈴蟲一般晚上活動,而且有兩個活動高峰期,一個是晚上8:30至10:00,一個是凌晨1:00-3:00。”金琳說,棉鈴蟲成蟲喜歡光,他們就在農田旁邊支起幾盞大燈,再搭起一面白布,棉鈴蟲看到燈光,便會撲到白布上。“如果遇到棉鈴蟲的遷飛期,一晚上就能逮著一兩千只。我們每次采集都會有100只以上的雌蟲,帶回繁育。”金琳說。
別人對蟲子唯恐避之不及,金琳為了它們,還經常“步步驚心”。因為要架設燈,同學們要在棉花田附近尋找愿意供電的農戶,有時恰巧就選在臭水溝旁,走起來要特別小心。“有一次,捕完了棉鈴蟲已經很晚了,又打不到出租車,我們就拖著行李箱走了十幾公里,途中還經常被狗‘圍觀’。”
三個月前,升級當了爸爸
學霸醉心科研的同時,小日子也過得風生水起。大二時,金琳在社團活動中找到了攜手一生的人。2012年,兩人喜結連理,婚后一直住在出租房里。但金琳比較顧家,為了不讓工作的妻子太辛苦,他經常早早回家料理家務。
眼見丈夫處于事業上升期,妻子不忍心讓他分心,于是暗地里報考了鹽城大豐市質監局的事業編制,離開南京,以讓金琳專心做科研。3個月前,金琳的女兒誕生了,雖然一家人還是聚少離多,但現在,金琳每隔兩三周就會去大豐看望娘倆。
送福利啦
1)微信搜索公眾號:淘園日記2)回復【1】領取大額淘寶優惠券
3)回復【2】領取晨光文具優惠券

微信識別二維碼
注意:本文歸作者所有,未經作者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