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日,有浙大學生向快報爆料,這兩天,浙大西溪校區一家名為“果先森”微信商店很火,特別是在女生當中,說起微信開店的話題,最先想到的就是賣水果的“果先森”。“果先森”的水果很便宜,送貨上門,而且“果先森”的老板,是一位古典文獻學的博士帥哥。
博士“果先森”叫張旭,山東威海人,本科學的是新聞學,長得很文氣。他一邊和記者聊天,一邊不時用他的iPhone5s手機,看下微信或者短信。為了打理生意,他的手機是不關機的。
在張旭的水果微店“果先森”上,自我介紹“專注于杭州高校市場的水果O2O模式(O2O是當下最熱的電子商務模式,指將線下的商務機會與互聯網結合,讓互聯網成為線下交易的前臺,這個概念最早來源于美國),提供最新鮮的水果、最及時的優惠信息、最好玩最勁爆的水果活動。”
張旭說,之前他在朋友的水果店里打工過,一直就有開一家水果微店的想法,現在終于把這個想法付諸現實,也算是實現自己一個創業的夢想。十多天前,他和兩個同學,一個也是古典文獻學博士,一個已經畢業。三人湊了兩萬塊錢,租房子,進水果,買秤、收銀機,開起了這個水果店。
在浙大西溪校區,有兩家做水果生意好多年的水果店,學校附近,則有更多專業的水果連鎖店。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成了擺在這個古典文獻學博士面前最大的難題。不過張旭有自己的好辦法,推廣效果也不錯——
“我目前的主要客戶是學生,為了推廣自己的微信,我還和我的伙伴們,一起搞過不少活動。上周,我們搞了試吃活動,在西溪校區影響很大。試吃活動擺攤就擺在操場邊上,在攤位上放一些水果供同學們試吃。現場還推出了掃微信送水果活動。加一下微信,就送一個蘋果或者梨。慢慢的,現在微店的粉絲已經有五六百了。”
不過,最讓張旭的水果店在學校里出名的活動,還是開業第一天的促銷活動。提子3塊錢一斤,每人限買3斤,一天賣了一百多斤。昨天采訪過程中,一些女生還對這次活動記憶深刻,一位愛吃水果的女生說:“相對于水果店十多塊錢一斤的提子,3塊錢一斤簡直令人發指。”
張旭說:“那天很多女生搶著買提子,商品上線幾十分鐘就被一搶而空。這單生意我雖然虧損了三百多元,但是整個西溪校區的同學在一瞬間就認識到了我這個‘果博士’,這點讓我很高興。”
每天中午和晚上,是張旭送貨的高峰期,現在一天要送二十多單。接到訂單后,他騎著電瓶車,從倉庫拿貨,再送到同學的寢室樓下。
張旭的倉庫,設在浙大玉泉校區附近。昨晚,我們跟著張博士一起送貨。
從浙大西溪校區出發,張旭騎著他的小電瓶車,沿著教工路,路過歐美中心,經過求是路,再拐到西溪路,拐進一條叫“財神殿”的小路。倉庫,其實是張旭租借了一幢農民房的一個房間,20多個平方米,一千多塊錢一個月。房間里,碼放著一筐筐水果,梨、蘋果、柚子、獼猴桃、火龍果等,房間里滿是水果的香味。
按照手機上的幾份訂單,張旭稱好了梨、火龍果、蘋果等,刷好條形碼,計算好價格,拎上水果,騎著電瓶車回西溪校區。張旭說,每天這樣來回大約要跑五六趟。
騎車回學校后,張旭再打電話給客戶,送到女生樓下,收錢。一樁生意搞定。張旭說,現在還是推廣階段,賣一單水果,只能賺幾塊錢。如果算上損耗,虧本都有可能。以后也許會好一點。
張旭說,從十多天經營的經驗來看,男生很少吃水果,但女生是經常買水果的。有個班級的女生,幾乎天天要下單。為了在眾多競爭者中取得優勢,張旭給自己想了三個辦法。
最重要是要保證水果的品質。“同學們買水果肯定有這樣的經歷,水果店老板是不肯讓你挑選水果的。但我這邊的水果,絕對保持品質,不新鮮的水果直接扔掉。前段時間我進了一箱冬棗,個別冬棗質量不大好,幾個女生在微信上向我反映情況,我全部給他們換過了。還有一個宿管阿姨,一次性就買了十斤紅富士。因為我的水果質量很好,價格又低,所以只要是來我這兒買過水果的,都成了我的‘活廣告’。”
另外服務要絕對好。“前段時間,我給一位女同學送貨時,因為溝通上的問題,送貨遲到了兩三個小時,我主動給女生免單了,現在這位女生經常在我這里買。”
第三是價格要低。“比如葡萄我賣5.5元一斤,而在外面水果店,差不多的水果,要賣六七塊錢。”
有了這三招,現在水果的業務量一直在上漲,張旭和他的小伙伴們,打算在浙大各校區推廣自己的水果微店,也準備在附近寫字樓的白領中間通過微信賣水果,挑戰更多市場。
最近,張旭經常被人家問,讀了古典文獻學博士,為什么會去賣水果?
張旭說,原因很簡單,就是想創業。“這可能和家里的環境有關系。我從小就對做生意的事情比較感興趣。在讀本科時,我就幫旅行社做過旅游代理,幫人家賣賣旅游景點門票。”
張旭說,這是自己第一次創業,目前投進去的兩三萬塊錢,除了家里給自己的支持以外,還有一部分是通過同學入股籌集的。大家一起出錢成為“水果合伙人”之后,才會更加盡心盡力將這份事業做好。現在他和他的小伙伴們都在努力,想活動,做推廣,及時為客戶送上新鮮水果,服務好客戶……
張旭說,他沒有想過賺多少錢的問題,很有可能第一次創業還會失敗。“我的父母很支持我的決定,畢竟是我喜歡的事情。”
話題終于說到他的專業。
張旭說:“我是一個比較理想主義的人,就是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本科時我讀的是新聞,但后來覺得這個專業我不喜歡,因為在中學時候一直很喜歡古典文學,所以碩士博士都學了古典文獻學專業。選古典文獻學專業,就是因為自己喜歡,不會去考慮就業的前景。今后也并不一定會去找和專業有關的工作。”
張旭說,他現在的課不多,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佛教的文獻資料,佛教的歷史,佛學的哲學思想等。
張旭說,從自己的興趣愛好來說,以后他可能會去經商或者當老師。“如果賣水果這件事情做大了,也可能會成為我今后的職業。”
做家教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昨天,記者在浙江不同高校的大學生中問了一圈,發現隨著微信普及,開家微店已經成為很多大學生創業的新方式。有老師開玩笑說,時代不一樣了,做家教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小李同學是浙大二年級的學生,她的微店是一家服裝店,在去年生意好的時候,一個月能給她帶來兩三千的收入。不過,今年她不開了,因為英語專業學習特別忙,沒有時間打理微店。
小李說,身邊開微店的小伙伴還是有不少,產品也很多,有的專門賣運動服裝,有的賣化妝品,有的賣面膜,基本上生意都還可以。“開微店,除了可以賺點零花錢,還可以得到多方面的鍛煉。”
注意:本文歸作者所有,未經作者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