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gge6i"><kbd id="gge6i"></kbd></table>
    <li id="gge6i"><rt id="gge6i"></rt></li>
  • <table id="gge6i"><source id="gge6i"></source></table>
  • <noscript id="gge6i"><source id="gge6i"></source></noscript>
  • <bdo id="gge6i"></bdo>
  • 1418°

    [考博動態]在美國讀經濟學博士的那些事_考博_旭晨教育

    來美國一個多月,唯一的感覺就是累,每一天不知道要看多少書,要做多少題才算是個完。與國內的一些同學聊起,他們也甚是不太理解為什么博士還要上那么多課,做那么多題。我的回答是,中國的教育制度是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在中國的高考體制下,中國的高中生、初中生、小學生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成天書山題海,唯一的目標就是考上一個好大學。而到了大學,似乎就到了極樂世界,幾乎沒有了壓力,隨便混混也能大學畢業,拿到學位。(我本人深有體會,在國內一所數一數二的名校里呆了四年,現在想起來還是痛心疾首,什么都沒學到啊,特別是數學沒好好學)。而在美國,這個過程是到過來的,上大學之前讓你自由發展,培養情趣愛好和創造性是最重要的。而到了大學,特別是到了博士階段,那意味著你已經選擇好了你的道路,而對于你即將從事一生的事業,當然要求你全力以赴了。

    回頭來說經濟學的博士們,我是這邊商學院的博士,但是第一年和第二年的基礎課都是和經濟系的博士一起上。我不太清楚國內的經濟學的博士們是如何度過他們的第一年的,反正在這里,每一個人都過得異常的辛苦。 因為在第一年結束后,博士們要面臨一個微觀一個宏觀的綜合考試,根據以往的數據,大概只有30%的學生能一次把兩們都過了,當然不過的學生還有半年后的一次補考的機會,兩次加起來大概通過率是60%多一些,剩下的就被淘汰了。(恐怕國內的學校很少聽到博士被淘汰的)當然我們學校的著兩個考試據說是全美的最恐怖三個這種類型的考試之一(另外兩個好像是Minesota 和Chicago),所以坊間流傳笑話:

    If you did really bad in the Prelim, you have to go home;if you failed but not that bad, you can still go to UC Davis;if you failed but you did quite well, then you can go to Yale!!!

    之所以有這樣的一個笑話是因為當初確實有人考試沒過,然后又申請去了Yale的。正由于考試的及其恐怖,每一個第一年的博士都不敢又絲毫的懈怠。

    再來說一下上課與作業。我們第一學期的微觀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Production Theory 和Consumer Theory,用的是Varian 和Jehle & Reny作為教材。第二部分是一般均衡,用的是MWG。上課當然是沒有什么特別的要求,就是老師一個勁的在上面講,幾乎沒有讓你思考的余地,結果當然就是每節課前和課后要花很多時間去看書。而至于作題,我們的要求是做完教材上的所有習題。(現在恐怕就可以理解,有人PhD畢業就可以出版MWG的答案了吧)。別的不說,MWG那本書大概是1000頁,就是一頁一頁把書看完,不知道要花費多少時間,如果還要作題,所費的時間就可想而知。(況且有些題據說是可以當論文題目來寫的)

    接下來講宏觀,我們宏觀第一部分增長理論是用的老師的Notes,不厚, 四章大概有80頁。剩余的部分用的是Sargent的那三本書,老師強烈推薦數學好的人直接啃Stokey&Lucas,第一部分雖然Notes不厚,但是上來就是動態均衡和動態均衡下的福利經濟學第一第二定律,然后每一章后面大概有10幾道題,按理說不多,但是每一道題幾乎都要花半 天到 一天的時間,還未必能作出來,老師經常會在題目旁邊注明(It may be hard, I have not solved it)聽起來就感覺可怕。宏觀老師上課經常喜歡說的一句話是:Don’t ask me how I find the way of proving this, when you have tried millions of problems, you’ll find it by yourself.

    相比較而言,計量與統計是比較輕松的,這可能與老師也是新來的有關。 第一學期的計量講概率與統計推斷(教材是Statistical Inference by Casella & Berger)老師講的還算簡單,但是每一次作業都會有要求自己編程的題目。Those models have been used everywhere, how you can find your own way? Looking for new models and programming yourself.

    另外經濟系的博士還要上Mathematical Economics,(我沒有上, 商學院要求直接上數學系的Real Analysis),那可不是跟你講如何求導如何積分的地方,那是跟你講Compact Set,Cover, Metric Space, Measure Theory,Functional Analysis的地方,這些東西對于一個非數學專業出身的人來說就只有兩個字,痛苦。然后這是必須的,要不然你怎么去證明均衡的存在性、唯一性?你如何去使你的每一不推導都保證數學的嚴密性。

    當然再對博士們高要求的同時,學校也是很負責任的,這里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們的宏觀課大概一共有40人上課,但是卻分成了兩個班,老師每次都是上完了一個然后趕去上另外一個(中間隔15分鐘)。由此可見對博士培養的重視。

    正是在這樣的體制下,才保證了培養出來的博士的質量。我們這里經濟系好像大師不多,但是整體水平還不錯,大概在15左右,才保證了每一個畢業的博士都有很堅實的基礎。




    已有 0 條評論

      我有話說:
    • <table id="gge6i"><kbd id="gge6i"></kbd></table>
      <li id="gge6i"><rt id="gge6i"></rt></li>
    • <table id="gge6i"><source id="gge6i"></source></table>
    • <noscript id="gge6i"><source id="gge6i"></source></noscript>
    • <bdo id="gge6i"></bdo>
    • 亚洲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