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醫學院2024臨床醫學綜合2025年部分真題
一、名詞解釋(每題4分,共28分)
1、凋亡
答:定義:指細胞在基因調控下發生的程序性死亡過程,是機體維持內環境穩定的一種生理性機制。
特點:
細胞形態學改變:細胞皺縮、核染色質凝聚、形成凋亡小體。
不引起炎癥反應:凋亡小體可被吞噬細胞清除,不釋放細胞內容物。
基因調控:由 Bcl-2 家族、Caspase 酶等基因和蛋白精確調控。
意義:參與胚胎發育、組織更新、免疫調節等生理過程,異常凋亡與腫瘤、自身免疫病等相關。
2、代謝性酸中毒
答:定義:由于機體代謝紊亂,導致酸性物質生成過多或堿性物質丟失過多,引起血液 pH 值下降的病理狀態。
常見原因:
酸性物質生成增加: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乳酸酸中毒(缺氧或休克時)。
堿性物質丟失過多:嚴重腹瀉、腎小管酸中毒(腎臟排酸保堿功能障礙)。
腎功能不全:腎臟無法有效排泄代謝酸。
臨床表現:深大呼吸(Kussmaul 呼吸)、乏力、心律失常,嚴重時可昏迷。
3、肝性腦病
答:定義:又稱肝昏迷,是嚴重肝病(如肝硬化、急性肝衰竭)引起的以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為主要表現的綜合征。
發病機制:
氨中毒學說:肝臟無法代謝腸道產生的氨,氨透過血腦屏障損傷神經細胞。
假性神經遞質:腸道毒素(如苯乙醇胺)取代正常神經遞質,影響腦功能。
臨床表現:
早期:性格改變(如煩躁、淡漠)、撲翼樣震顫。
進展期:意識障礙、昏迷,可伴腦電圖異常。
4、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癥
答:定義:指嚴重感染、創傷、休克等急性疾病過程中,同時或序貫性出現兩個或兩個以上器官系統功能障礙,甚至衰竭的臨床綜合征。
特點:
急性起病:常發生于原發疾病后數小時至數天。
器官間相互影響:如肺損傷可誘發心力衰竭,形成 “瀑布式” 連鎖反應。
常見誘因:嚴重感染(膿毒癥)、大手術、嚴重燒傷、重癥胰腺炎等。
5、條件致病菌
答:定義:指在正常情況下不致病,但在特定條件下(如機體免疫力下降、寄居部位改變、菌群失調時)可引起感染的微生物。
常見例子:
大腸桿菌:正常存在于腸道,若進入泌尿道可引起尿道炎。
白色念珠菌:定植于口腔、陰道,免疫低下時可引發鵝口瘡、陰道炎。
致病條件:
寄居部位轉移(如手術創口感染)。
宿主免疫功能低下(如艾滋病、化療患者)。
菌群失調(長期使用抗生素破壞正常菌群)。
6、內毒素休克
答:定義:由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成分(內毒素,即脂多糖 LPS)引起的休克,屬于感染性休克的一種類型。
發病機制:
內毒素激活免疫系統,釋放大量炎癥因子(如 TNF-α、IL-1),引發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
導致血管擴張、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環血量減少,最終引起休克。
臨床表現:高熱、低血壓、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多器官功能衰竭。
7、缺血 - 再灌注損傷
答:定義:組織器官缺血后恢復血流灌注,反而加重原有損傷的現象。
發生機制:
氧自由基損傷:再灌注時產生大量自由基,破壞細胞膜和 DNA。
鈣超載:細胞內鈣濃度異常升高,激活酶類導致細胞損傷。
炎癥反應激活:白細胞聚集釋放炎癥因子,加重組織損傷。
常見場景:
心肌梗死溶栓治療后、斷肢再植、器官移植、休克復蘇等。
后果:可導致心肌細胞壞死、腦損傷、腎功能衰竭等。
注意:本文歸作者所有,未經作者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