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 Writing
A: You are asked to write in no less than 300 words about the tile of Harmful Plagiarism in Academic Field in China. You should base your composition on the outline given in Chinese below. (1×15=15)
目前在學術界出現了剽竊和抄襲等不良現象。作為一名未來的博士研究生,你如何看待這些現象,你認為應該如何制止這種現象的發生,以及你應該如何從自身做起。
B: Write an English abstract of no less than 150 words based on the article given below. (1×15=15)
“互聯網+”時代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機遇、挑戰及對策
趙垣可
隨著網絡的逐步普及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技術及其成果被廣泛應用于包括教育在內的各個領域,可以說人們正在走向“互聯網+”(the “internet+”)時代。學生發展核心素養(core competencies and values for students’ development)是21世紀學校教育的必然選擇,在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如何及時把握“互聯網+”帶來的機遇,正確、恰當地將互聯網技術運用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上以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學生,同時規避互聯網技術可能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全社會教育人士不得不深思的問題。基于此,本研究主要從“互聯網+”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帶來的機遇、“互聯網+”時代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所面臨的挑戰以及針對這些挑戰的應對策略三個方面進行探討,以期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
一、“互聯網+”時代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帶來的機遇
(一)尊重學生間的差異性,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既有共通性,也有差異性。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一直以來都是教育者們孜孜以求的教育目標。傳統的班級授課制以保障全班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的進度為主,其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較為單一。在班級教室里,同學們整齊劃一地跟隨教師學習相同的內容,其中受益最大的是中等程度的學生,而那些天資較好、身心發展較快的學生和那些智力水平低下的學生容易被忽視。為了彌補班級授課制的弊端,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西方許多教育學者紛紛進行教育實驗,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比較有名的如德國的曼海姆制、美國的道爾頓制以及溫內特卡制等,但這些改革試驗由于種種現實原因,最后都不了了之。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卻為學生個性化發展,進而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提供了契機。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和平臺,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挑選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資源進行學習,如優等生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來滿足平時上課時老師無法滿足的學習需求,培養自己的學習興趣和愛好,向知識的更深處開拓。而差等生可以利用互聯網來搜集一些自己上課沒聽懂的課件、視頻等,通過課下學習來彌補自己與其他學生之間的差距。中等生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時間,借助互聯網學習,培養多方面的興趣,豐富自己的學習生活。總之,“互聯網+”有效地填補了傳統教學的不足,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的需求,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個性和獨特素養得以發展。
(二)推翻教育“圍墻”,加快學習方式變革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主要途徑是學習,學生的學習方式得當與否直接影響到其核心素養的發展狀況。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是在教室或其他固定場所進行的,學生被限制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推翻了傳統意義上的教育“圍墻”,解放了學生和教育資源,學生只要有一個移動終端和網絡相連接,就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隨時進入“課堂”學習。這不僅增加了學生學習內容的選擇性,而且有利于學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有效提高學習效率。在國內,為了更好地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國家已經開始著力實施“三通兩平臺”建設,即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自國家實施“三通兩平臺”建設以來,到2014年,全國中小學校互聯網接入率達74%,有73%的學校擁有多媒體教室,“班班通”和“人人通”實現新突破,師生空間開通數量已達3600萬個。除此之外,近些年興起的慕課、微課、翻轉課堂、O2O(Online to Offline)學習模式等進一步打破了傳統流水線式的教育模式,加快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學生不必拘泥于傳統的課上認真聽講、課下按時完成作業這種單一的學習模式,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調整學習內容和學習的進度。據此,我們認為“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突破時空限制對學生學習的束縛,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學生可以依據自己身心發展規律并結合自己所處環境的實際狀況采取合適的學習方式來發展自己的核心素養。
(三)學生核心素養評價方式的突破與改進
以往的紙筆測試對考查學生的知識掌握狀況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已不限于對知識的掌握,而是努力使學生獲得適應其終身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進而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其中相當一部分的核心素養是不能單純靠紙筆測試就能鑒定的,比如對于一些適應信息時代的高階素養,傳統的紙筆考試就暴露出了極大的局限性,需要借助信息才能完成。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學生評價方式的優化帶來了新的契機。據有關研究顯示,在全球范圍內,互聯網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到學生綜合素養評價環節中,從2015年的PTSA起,所有參加的國家或地區都可以從紙筆考試和基于計算機的考試中任選其一,而調查的結果顯示選擇基于計算機考查方式的國家和地區竟高達94%。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模擬設置出多種不同的協作情境,有嚴格的標準要求,且具有高度的可控性,能達到問題情境逼真的效果,能夠更加真實準確地評價學生的真實發展狀況。除了PTSA考試外,互聯網信息技術也可以廣泛應用于日常教學活動中。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學人員可以借用QQ群、微信、直播平臺等網絡平臺對學生的活動過程和成效進行及時的多方互動與評價指導。在這樣網絡環境中,師生可以共同欣賞學生的活動成果,同學之間利用網絡互動來評價自己或他人的研究過程和研究成果,網絡平臺能全面記錄學生的成長足跡、活動收獲,使老師、同學及時了解活動進展和給出活動建議,同時也為最終的評價提供了鮮活、具體、真實的依據。
二 、“互聯網+”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所面臨的挑戰
(一)學生對知識信息的選擇和接受面臨挑戰
知識是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基礎。在“互聯網+”時代下,知識是以指數形式快速發展的,我們甚至可以說“互聯網+”時代其實就是“知識大爆炸”時代,其突出特征就是知識的海量化、復雜化與碎片化,這使得學生在學習中面臨諸多挑戰。首先,“互聯網+”時代下的知識信息是海量化和碎片化的,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信息對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來說是毫無裨益的,甚至有些不良信息會直接損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如黃色信息、恐怖言論、暴力侵害、極端思想等)。學生如何從魚龍混雜的信息海洋里挑選出能真正有助于學生學習有助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知識信息,這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挑戰。其次,“互聯網+”時代下的海量知識雖說豐富了學生的生活,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卻可能增加了學生的認知負擔。認知能力知識接受能力弱的學生在大量的信息面前可能會不知所措,可能會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在“互聯網+”環境下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來說是一個挑戰。再次,“互聯網+”時代下的知識雖說是豐富多彩的,但大多數是碎片化的,不成體系,學生對這些知識的學習也往往只是“蜻蜓點水”,不能靜下心來深度思考接觸到的內容,長此以往容易產生學生文字感悟力下降和思維能力弱化等問題。如何將這些碎片化的知識納入到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中,引導學生深度學習,提升學生知識遷移應用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這不僅對學生而且對教師來說也是一個挑戰。
(二)學生的異化危機,主體性喪失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無法回避信息與技術,無處不在的信息與技術在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帶來機遇的同時,也潛藏著巨大的危機,稍不留神,學生就會迷失自我。首先,“互聯網+”背景下的學習資源具有流通性和共享性,處于不同時空的學生可以學習和利用同樣的信息資源,這些同樣的資源可能被反復復制、借鑒和利用,這容易引發發展的同質化危機,學生越來越缺乏創新思維與創新意識,最終喪失自我的獨特性。其次,“互聯網+”時代下學生面臨的異化危機進一步加劇。21世紀是信息技術的時代,信息技術幾乎被應用到任何領域,甚至可以說在無形之中決定著人們的行為方式。這正如馬爾庫塞所批判,伴隨著啟蒙理性、知識增長、科學進步以及技術改進所產生的直接后果便是人本質異化,科學技術執行著意識形態的新控制功能,扮演著對人的理性批判、否定與創造性壓抑,進而造就了單向度的人。其對學生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熱衷于網上搜索,過度依賴互聯網的信息技術,這使得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變得懶于思考和動手,其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漸漸消退,逐漸失去人之為人的獨特優勢,最終喪失自我主體性,異化為學業上的“行尸走肉”。
(三)學生人際關系生疏,道德素養縮水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學生沉浸在虛擬化的世界中,學生之間可能出現人際關系生疏、道德素養縮水。首先是人際交往的虛擬化。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的交往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日新月異的網絡媒介使人們從面對面的交流轉向了虛擬化交往,這雖然擴大了人們的交往范圍,提高了信息傳達的時效性,但卻可能喪失了人之交往的本真所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國內興起的“慕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使學生與教師直接面對面接觸的機會越來越少,這對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來說是個挑戰。其次是抑郁孤獨感加劇。快速發展的網絡信息技術盡管給人帶來了諸多便捷,在技術層面看似拉近人們之間的距離,但網絡世界的虛擬性和隱匿性同時也增加了人們的心理距離,加劇了人們情感上隔膜。技術層面的改進遠不能彌補心理層面的欠缺,人們變得更加孤獨了。再次,誠信危機加劇,道德素養縮水。“互聯網+”為學生多樣化的學習帶來了契機,但學生在享受諸多的網絡資源和便捷的服務時,如果不加以約束,可能迷失自我。部分學生因為有了技術的支撐逐漸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其自我約束意識在不知不覺中減淡,道德素養逐漸縮水,引發誠信危機。如論文抄襲、學術造假、大學生網絡詐騙等現象層出不窮。
(四)學生間新的“數字鴻溝”出現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傳統意義上由于計算機等基礎設施分布不均造成的數字鴻溝不斷縮小,但新的數字鴻溝卻逐漸顯露出來。“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又稱“信息鴻溝”,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困者之間的鴻溝。傳統意義上的數字鴻溝主要是由于基礎設施分配不均造成的,可以通過互聯網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來消除,而新的數字鴻溝的出現不單指基礎設施匱乏,更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由于個體的網絡技術操作水平不同,導致個體獲取信息的能力不同;二是個體選擇和使用信息的目的、內容、方法不同,導致個體使用信息的效果不同。一部分學生借助互聯網只是用來進行瀏覽網頁、打游戲等娛樂休閑活動,同時也存在一部分學生努力將互聯網信息技術運用于自己的日常學習生活,將其看作促進自己學習的一種手段,久而久之會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就是互聯網基礎設備越完善,兩類學生之間的差距越大,他們之間自然而然也出現了一條“鴻溝”。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協作,而新的“數字鴻溝”的出現卻在無形之中將學生割裂開來,束縛了學生與他者之間的交往,最終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三、“互聯網+”時代挑戰下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應對策略
(一)以學為本,引導學生深度學習
“互聯網+”時代是高度信息化的時代,學習應該對作用于情境的信息深度加工和知識建構,這就需要深度的理解和基于境脈的價值考量與研判,而“互聯網+”時代信息的海量化、碎片化、快餐化和閱讀的淺表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構成了威脅,這就要求我們要以學生為本,引導學生深度學習。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首先,塑造創生性的網絡學習文化。創生性的網絡學習文化應以創新為靈魂,以學生的創造性發展為目標,以此來形成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發展的網絡生態環境。需要建立和完善以導向創新型網絡閱讀為主的激勵和監管制度,提出具有挑戰性和創新性的網絡閱讀要求和標準;協同營造發展的網絡行為文化,建立網絡虛擬閱讀共同體,讓學生在網絡閱讀中學會經驗分享,在互動中分享集體的智慧、感受集體的力量,從單純的知識學習走向意義生成基礎上的能力發展。其次,培養學生敏銳的閱讀能力。隨著網絡的逐步普及,我國已進入數字化閱讀時代,移動性數字化的學習逐漸成為學習的新常態。為了避免學生在數字化閱讀過程中迷失方向,必須提高學生的網絡閱讀能力。要求制定嚴格的網絡閱讀計劃,選取那些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網絡內容,加強學生閱讀培訓,提高學生的信息識別能力和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等。再次,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網絡活動載體。通過網絡平臺設置虛擬問題情境,將學生置于解決問題情境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能力,以此來推動學生問題化學習和主題性探究活動進行。
送福利啦
1)微信搜索公眾號:淘園日記2)回復【1】領取大額淘寶優惠券
3)回復【2】領取晨光文具優惠券

微信識別二維碼
注意:本文歸作者所有,未經作者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