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前身英國文學系早在1924年孫中山先生創辦廣東大學時便已設立,是中山大學歷史最悠久的學系之一。很多著名的學者,如郁達夫、洪深、梁實秋、林文錚、戴鎦齡、梁宗岱、王宗炎、謝文通、俞大絪、周光耀、王多恩、桂詩春、區鉷(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位英語語言學博士)、黃國文(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等等,先后任教于此,名師薈萃。經過9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外國語學院學科布局不斷優化,辦學水平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成為一個以外國語言、文學、翻譯和跨文化研究為特色的教學和科研機構,在國內外有著廣泛影響。
學院擁有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英語語言文學學科于1981年被列為全國首批博士學位授予點,2007年被列為國家重點學科及廣東省重點學科。在2019年QS全球教育集團發布的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外國語學院的Modern Languages學科排名世界101-150名,English Language & Literature學科排名世界151-200名,在中國內地擁有同樣學科的上榜高校中分別排名第八和第九。
在研究生培養方面,外國語學院堅持“德才兼備、領袖氣質、家國情懷”的人才培養方針,以培養“立足本土,貫通中外,縱向傳承,橫向交匯”的高水平外語研究型人才為目標,注重培養研究生的學術能力、創新能力,拓展其國際視野。學院導師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工作,依托國家級科研項目培養博士生,鼓勵、支持研究生在項目研究中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和綜合素質。
外國語學院2022年招收博士研究生實行以綜合素質能力考核為基礎的“申請-考核”制招生方式。申請人須按照中山大學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和外國語學院的相關要求進行報名并提交申請材料。
一、申請條件
1.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法律,品行良好,身體和心理健康狀況符合國家和中山大學的規定。
2.已獲得碩士學位的人員及應屆碩士畢業生(最遲須在入學前取得碩士學位)。應屆碩士畢業生在入學前未獲得國家承認的碩士學位證書者,錄取資格無效。
3.有兩名與報考學科相關的具有副高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職務的專家推薦。
4.考生持境外獲得的學歷證書報考,須通過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認證,資格審查時須提交認證報告(最遲須在錄取前提交)。
5.具有濃厚的學術研究興趣,具備較強的科研能力。外語水平要求滿足以下條件中的至少一項:
(1)新托福(TOEFL)成績100分及以上;
(2)雅思(IELTS)成績7.0分及以上;
(以上兩項成績有效期5年,報考2022級的考生需提供2017年9月1日以后獲取的證書。)
(3)在目的語國家或地區獲得過學士或碩士學位且獲得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提供的學位認證;
(4)英語專業八級考試合格及以上;
(5)德語專業八級考試合格及以上;
(6)法語專業八級考試合格及以上;
(7)日語專業八級考試合格及以上或日本語能力測試N1成績合格;
6.《中山大學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規定的其他報考基本條件。
考生須承諾學歷、學位證書和考試身份的真實性,經核查發現提供不實材料者,學校將取消其報考資格或錄取資格。
二、招生專業及學制
1.招生專業詳見《中山大學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網址:http://graduate.sysu.edu.cn/zsw/)
2.以“申請-考核”制招收的博士研究生學制為4年,直博生為5年,碩博連讀生博士階段為3年。
3.保留入學資格博士研究生的修業年限以入學當年規定為準。
三、招生類別及人數
外國語學院所有招生專業不招收定向就業博士研究生(不包括國家專項計劃)。 報考“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的考生須參加學校統一組織的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
《中山大學2022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學科專業目錄》上注明的招生人數為外國語學院2022年的招生計劃數,包含了碩博連讀和直接攻博的招生人數(請見《中山大學2022年已招收免試博士生單位的招生計劃使用情況統計表》,網址:http://graduate.sysu.edu.cn/zsw/),請申請人密切關注網上信息。
有關博士生導師的介紹,請登錄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主頁的導師榜欄目(http://fls.sysu.edu.cn/teachers/tutors)瀏覽了解。
四、報名流程
1. 中山大學研究生院網上報名和交費。
申請人請于2021年11月登錄中山大學研究生院博士網上報名系統(網址http://graduate.sysu.edu.cn/zsw/),在規定時間內按要求提交報名信息及材料,繳納報名費(報名費一經繳納,概不退還)。報名的具體時間、辦法及要求將于報名開始前在中山大學研究生招生網公布。
2. 報名時申請人只選擇所報考的相應二級學科,在導師欄選擇“導師組”,考試方式選擇“公開招考”。
3. 提交紙質資料
網報成功后,請于2021年12月9日(含當天)前將以下紙質申請資料寄(送)達外國語學院(自備信封統一裝入,信封左下角注明“博士報考”),申請材料恕不退還。
所需提交紙質材料共計10項,材料按以下編號順序排列,寄送前請自查材料是否齊備:
(1)通過網上報名系統打印的《報考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登記表》,并在導師欄備注意向導師姓名,個人務必簽名。
(2)通過網上報名系統打印的《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擬開展的研究計劃》。
(3)個人陳述:學習和工作經歷、經驗、能力、特別成就等,不超過2000字。
(4)兩名與報考學科相關的副教授(或相當職稱)以上的專家推薦信(推薦書從網上報名系統下載)。
(5)碩士課程學習成績單(原件或加蓋檔案保管單位公章的復印件均可)。
(6)碩士學位證書復印件(應屆畢業碩士生必須在入學時補交,境外學位學歷提供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出具的認證報告,單證碩士提供學位證書查詢結果)。
(7)外語水平證明復印件。
(8)有效身份證復印件1份(居民身份證、護照)及學生證復印件1份(往屆生無需提供)。
(9)體格檢查表(二級甲等及以上醫院檢查并蓋章,體檢表從網上報名系統下載)。
(10)不超過三篇的學術論文代表作(不限是否發表),其中一篇可為碩士學位論文。
凡未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網上報名、繳納報名費或寄(送)報考材料至學院查驗者,將被視為自動放棄申請資格。
郵寄地址:廣州市新港西路135號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211室,符老師收,電話:020-84112183,郵編:510275。
外國語學院對申請材料進行形式審查,對逾期未交齊材料、不符合申請條件或材料不全的申請人,將不予受理。必要時可要求申請者另外提交申請材料原件,以供查驗。申請者必須如實、準確提交申請材料,不得弄虛作假。一經發現并核實材料作偽,包括學術造假或者抄襲,將取消考試資格、錄取資格或學籍,且3年內不再接受報考。
五、材料審核
學院對照上述報考條件要求,對申請人的申報資格進行形式審查。組織以博士研究生導師為主的專家組對已通過形式審查的申請資料進行審核,根據招生計劃,按照一定的比例擇優確定進入綜合考核考生名單,并在本單位網站公示,公示時間請見《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2022年以“申請-考核”制招收博士研究生實施辦法》。
六、綜合考核
1.綜合考核主要對學生的學科背景、專業素質、外語水平、學術能力、培養潛質、心理素質及思想道德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考核方式、具體時間及地點請見《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2022年以“申請-考核”制招收博士研究生實施辦法》。
2.“申請-考核”制博士生招生綜合考核全部采取面試方式進行。綜合考核由外國語(100分)、專業基礎(100分)、專業綜合(100分)和綜合能力(300分)四個部分組成,總分600分。根據學科方向組成不同的考核小組,對考生的外語水平、理論基礎、學術興趣、研究潛力、創新能力等各方面進行綜合考察。
3. 面試考核辦法
考核小組對參加面試的考生逐個進行面試。考核小組成員自由提問,考生當場回答。
4. 面試內容及時間
(1)外國語:占100分,考核內容為二外(日語或法語或德語或英語),考核小組提前準備題庫,考生當場隨機抽取,朗讀并翻譯。考核時間為10分鐘左右。
(2)專業知識考核:專業基礎和專業綜合各占100分,現場綜合測試。考核時間為20分鐘左右。
(3)綜合能力考核:占300分,考生須準備PPT(約20分鐘)向面試小組作學術報告,內容包括個人科研經歷和科研成果介紹、對擬從事研究領域的了解和看法、本人擬進行的研究工作設想等。考核時間為30分鐘左右。
(4)面試總時間不少于60分鐘,各個環節可根據實際情況適度調節。
七、評分、錄取
每位考生面試結束后,由考核小組成員現場獨立評分。考核小組成員各自評分的算術平均值作為考生的最終面試分數。
1.面試成績為考生的總成績,分學科方向分導師按照總成績從高分到低分依次確定擬錄取名單,報研究生院審核后公示。
2.有下列情形之一,不予錄取:
(1)未按規定參加面試者;
(2)總成績低于360分的考生不予錄取;
(3)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
(4)體檢不合格者;
(5)提供不實報考材料,弄虛作假者。
3.不接受破格申請。
4.通過考核但因招生計劃所限未能在報考學科方向錄取者,可在院內相近學科方向申請錄取。
5.如學院招生計劃未完全使用,可接受原報讀我校其他院系相近學科考生再次申請。申請人須符合學院的申請條件,按要求提交申請材料,通過材料審核后參加綜合考核。
八、學費及獎助金
博士研究生的學費及獎助金標準按照學校有關規定執行。
九、其他
本簡章由外國語學院負責解釋。
十、聯系方式
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 符老師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新港西路135號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211室
郵編:510275
電話:(020)84112183
招生相關信息查詢請訪問學院官網,網址:http://fls.sysu.edu.cn/
送福利啦
1)微信搜索公眾號:淘園日記2)回復【1】領取大額淘寶優惠券
3)回復【2】領取晨光文具優惠券

微信識別二維碼
注意:本文歸作者所有,未經作者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