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江南大學2021年報考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招生簡章》的要求,食品學院博士研究生招生堅持“科學、規范、公平、公正”的原則,全面考察考生的綜合素質,擇優錄取。
一、申請條件
報考條件詳見《江南大學2021年報考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招生簡章》。考生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網上報名,報名時直接填報專業、意向導師。
我院招收定向就業博士研究生,定向考生報考前請與學院聯系。
二、材料要求
考生網上報名成功后,在12月18日前須將以下紙質材料按順序整理好(A4打印或復印)郵寄到學院(特別說明:逾期未收到材料或材料不全視為報名不成功):
(1)《博士學位研究生網上報名信息簡表》(碩博連讀考生由所在學院黨支部簽字蓋章,其他考生由所在單位人事部門或檔案所在部門簽字蓋章);
(2)兩份《專家推薦書》(推薦人必須是所報考學科專業領域內的教授或相當專業技術職稱的專家,必須有推薦專家本人簽名及專家所在單位蓋章);
(3)《江南大學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體格檢查表》(碩博連讀考生無須提供;按表中內容至二級甲等及以上醫院或所就讀的高校醫院體檢;“既往病史”請如實填寫;要有醫院結論和蓋章。)
(4)身份證正反面復印件;
(5)《江南大學招收研究生思想政治情況調查表》;
(6)《江南大學研究生碩博連讀申請表》(碩博連讀考生);
(7)本科畢業證書和學士學位證書復印件;
(8)碩士階段的學生證復印件和學習成績單原件(應屆考生和碩博連讀考生);
(9)碩士畢業證書和碩士學位證書復印件(已獲碩士學位考生);
(10)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出具的認證書復印件(在境外獲得學位的考生);
(11)英語水平證明復印件;
(12)已發表論文復印件,獲獎證明或其他可以證明申請人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材料(同等學力考生必須提供)。
注:以上材料在考生錄取后將放入學生檔案,對弄虛作假者,不論何時,一經查實,即按有關規定取消報考資格、錄取資格、入學資格或學籍。
郵寄地址:江蘇省無錫市蠡湖大道1800號 江南大學食品學院辦公室嚴老師收,電話0510-85912065。(請選擇順豐快遞,不接受其他快遞公司)。
三、考核流程
(一)材料審核
學院組織專家組對考生的申請材料進行審核,確定進入綜合考核階段的名單,并在學院網站主頁公布。
(二)綜合考核
綜合考核采用綜合面試的方式進行,面試小組由不少于五人的本學科具有教授職稱(或相當專業技術職務)的專業老師組成。英語、《科研基礎能力測試》 、《科研素質測試》在面試過程中進行考核。各中心統一安排面試,要求全程錄音錄像,以保證面試過程的公平、公正和有效性。每位考生面試時間為25分鐘,考生首先做10分鐘PPT報告,內容主要包括考生的個人信息、碩士研究生階段或同等學力工作期間的科研工作情況和創新點、論文發表情況等,隨后面試小組就科研基礎能力、科研素質等方面進行提問,并利用英文翻譯、英語對話等方式考察學生的英語水平,面試結束后面試小組根據考生表現對其英語、科研基礎能力、科研素質、面試成績分別打分(滿分均為100分),綜合成績為四項成績的平均分。(同等學力考生還需筆試加試《自然辯證法》、《色譜分析》、《圖譜解析》)
有招生資格的博士生導師按報考學生綜合成績的排名每人錄取一位學生,未錄取到學生的導師名額由學院收回。
(備注:導師自主選拔名額也在第一輪考核結束后進行錄取)
有資格招收第二名學生的導師在第一輪考核未被錄取的考生中選擇一位意向錄取考生進入第二輪面試,第二輪面試由學院統一組織,參加面試的老師各自打分,按考生平均成績從高到低進行錄取,直至完成招生計劃。
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研究生招生考試工作將在上級主管部門有關疫情防控的最新要求指導下開展。請考生關注我院網站最新公告(食品學院主頁“招生宣傳”欄目)。
四、錄取
學院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組將擬錄取名單報校研究生招生領導小組審核,經公示無異議后方可錄取。學院招生工作小組對本學院的考生考核、錄取結果負責,對考生提出的質疑進行核實并解釋。
五、聯系方式
學院研究生秘書老師,聯系方式:0510-85912065。
六、其他
1、考生如被非報考導師擬錄取,須簽“轉導師申請”,并由報考導師、擬轉導師及學院招生工作小組組長簽字同意。
2、考生應在當年有招生計劃的導師范圍內做出選擇;導師的招生名額相當于招生計劃,但不保證每位導師都錄到相應數量的學生。
3、同等學力考生加試科目低于60分者不予錄取;體檢不合格者不予錄取。
4、錄取考生中定向就業考生比例不得超過5%。
5、錄取的碩博連讀生中,一年級碩士生比例原則上不超過當次碩博連讀錄取人數的30%。
6、具體日程安排另行通知。
7、由導師負責報考自己考生的解釋工作。
8、學院招生工作小組對本學院的考生考核、錄取結果負責,對考生提出的質疑進行核實并解釋。
食品學院
2020年10月
送福利啦
1)微信搜索公眾號:淘園日記2)回復【1】領取大額淘寶優惠券
3)回復【2】領取晨光文具優惠券

微信識別二維碼
注意:本文歸作者所有,未經作者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