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贊同分級診療制度,不過要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分級診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不論路有多遠,邁出第一步十分重要。”9月20日,省人民醫院全科醫學中心主任李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李健是留美的醫學博士,曾在紐約擔任超過5年的社區全科醫生,自2011年,他回到了省醫院,擔任了該院的全科醫學中心主任。
李教授告訴記者,美國經過幾十年摸索,其醫療制度已相對完善,而最大的特點就是社區醫生首診制。在美國每一個參保居民都會擁有一名社區醫生服務,如果居民不滿意,可以隨時換自己的社區醫生。
在美國,居民生了病,不是直接去醫院,而是先找社區醫生。如果只是常見病就由社區承擔治療的任務,社區醫生解決不了的疾病,則由社區醫生開具證明,再到醫院專科進行治療。在美國,除急診外,沒有那家醫院會直接收治患者。社區醫生的管理也是相當嚴格的,尤其是檢查和處方,一旦發現社區醫生亂開藥品,就將面臨吊銷執業醫師資格的處罰。所以在美國,你很難看到醫生什么病都開抗菌素的情況。
由于美國的分級診療制度開展的時間較長,老百姓也普遍接受了這種方式,這就是為什么在美國的醫院里,看不到排長隊候診、排長隊取藥的情況。大型醫院救治的患者也都是真正的重癥患者。對患者的合理分流,既讓患者節約了費用,又能充分保證重癥患者的就診和治療的權益。
回到四川以后,李教授一直致力于我省的全科醫生的培訓和全科醫學發展。“在國內,人們的就診習慣是動不動就往大醫院跑。”李健告訴記者,其實就人的健康而言,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是最主要的,占病人總數的7成左右,而這些病是根本不需要到大型醫療機構就診的。
在李健教授看來,分級診療是目前世界上最為合理的一種就診方式,但對于國人來說,要真正做到分級診療首先要在觀念上有所突破。同時,國家也要對基層醫療機構和基層衛生人員加大投入,在政策上有所支持,讓更多的人愿意當全科醫生。
送福利啦
1)微信搜索公眾號:淘園日記2)回復【1】領取大額淘寶優惠券
3)回復【2】領取晨光文具優惠券

微信識別二維碼
注意:本文歸作者所有,未經作者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