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 博導 :行走在博導與戰士之間
3月3日下午5時,忙完了一天的防化應急演練,王永安匆匆趕回辦公室。在許多人準備結束一天工作的時候,他又開始撰寫某課題進展報告。
繁忙緣于肩頭的兩項重擔—作為全軍防化醫學重點實驗室主要負責人和防化應急救援隊技術總負責人,王永安的角色在“博導”與“戰士”之間隨時轉換:剛剛還端坐在科研儀器旁解讀實驗數據,任務一來便立刻全副武裝沖鋒在應急處突第一線。
“就像子彈上膛的槍口對準自己,雖然明知不會扣動扳機,有時也會全身冒汗。”工作中需要頻繁接觸各種劇毒物質,有些別說沾上一滴,就是吸進一口氣都可能瞬間斃命,王永安直言不諱地描述剛接觸化學物品時的心情,“但越是危險,就越要了解清楚。”
2005年,剛剛博士畢業的王永安大膽提出了某種毒物的全新致傷機理,并準備研制新型特效藥。其中需要篩選的化合物就有幾百種甚至更多,每一種都要通過完整的實驗流程進行驗證,常常連軸轉地忙活了幾周甚至幾個月后,一切歸零。
“100次不行就開始第101次!”王永安堅信每一次失敗都會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起點上。正當科研進入攻堅期,他收到一份來自國外某知名大學的工作邀請函,不僅職位誘人,而且待遇優厚。此時,王永安正冒著生命危險研制染毒試驗平臺。那份誘人的邀請很快就被淹沒在一堆資料里。2012年,王永安主持研發的特效藥通過了相關衛生部門的技術評審,實驗表明,該藥能在幾小時內消除嚴重的中毒癥狀。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在一次比賽前的例行安檢中,一個飲料瓶使化學偵檢儀發出報警提示。反復測試,偵檢儀執著地發出刺耳的鳴叫,讓現場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離既定的比賽時間越來越近,賽場外聚集的觀眾越來越多。
“比賽能不能正常進行?需不需要向上級匯報?”面對一連串疑問,王永安和戰友們穿起厚厚的防護服走進防化醫學偵檢車內,經過一番綜合檢測、排查,王永安肯定地說:“飲料瓶中不含任何有毒物質,偵檢儀報警的原因是飲料中含有的有機物調味劑引起假陽性。”在一片歡呼聲中,比賽準時開始。
16年來,王永安不知疲倦地奮戰在防化醫學保障前沿。他先后主持研發了一系列化學武器損傷防治藥品,編寫了多部指導化學中毒救治的培訓教材,牽頭完成了全軍一線醫護骨干的化學中毒應急救援培訓任務。
精兵禮贊
不見硝煙滾滾,同樣驚心動魄。王永安,你身先士卒探索靈丹妙藥,靠科技之光讓“毒魔”無處遁形,生死兩忘中折射著共和國軍人的大愛忠誠。(來源:中國軍網”或“解放軍報)
注意:本文歸作者所有,未經作者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