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軌跡不盡相同,有人期望順意與平坦,有人選擇挑戰與艱難。在馬海兵23年的軍旅生涯中,曾經歷了三次人生轉折,每一次人生轉折都是一次艱難的選擇,每一次人生轉折都是他滿腔報國熱情最完美的詮釋。
子承父業披戎裝
馬海兵出生在山東省泰安市一個普通軍人家庭,他的名字里就帶著一個“兵”字。自幼海兵就和哥哥鉚著勁比學習,比成績,為的就是能像父親那樣做一名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一名保衛共和國的軍人。然而到了高中畢業,面對父親長期在外執行任務,家中多病的母親無人照料等現實困難,懂事的哥哥把參軍的希望讓給了海兵,自己毅然決定在家守業。海兵心里清楚,哥哥把自己的夢想交給了他,他不是一個人去當兵。在高考中,海兵技壓群雄,高分考入海軍電子工程學院,圓了自己的軍旅夢。憑著一股不屈不撓的韌勁,馬海兵年年被評為優秀學員,并因訓練成績優異榮立三等功。
連克難關結碩果
畢業之后,馬海兵被分到了部隊基層科研單位。從研究員到研究所所長,他只用了不到4年的時間。然而面對日益發達的信息科學技術,他深深感覺到自己的知識儲備不足。
1999年夏天,上級給了馬海兵所在單位一個讀研的指標,憑著過硬的文化功底,他圓了自己的上學夢,到南京政治學院學習。在學院里,他就像一個小學生一樣不懈努力,以全優的成績取得了碩士學位。并不滿足的他,拒絕了和戰友一同回部隊的邀請,毅然報考復旦大學軟件與理論博士進修班。
一流的教育學府,一流的師資隊伍,走進復旦大學的大門,馬海兵心中更多的不是喜悅,而是沉重的壓力。面對地方品學兼優的同學,他暗下決心:一定不能給這身軍裝丟人!然而現實卻是殘酷的,導師天馬行空的授課方法、身邊同學見諸報端的篇篇論文,讓馬海兵有點著慌。一貫倔強的馬海兵發誓要迎頭追上,辛勤的汗水換來了一個又一個科研成果和一篇又一篇新穎的論文,馬海兵終于攻克了博士學位。
有些戰友疑惑:當兵的要那么高的學歷干啥?可是海兵卻認為:面對信息化條件下的現代社會,部隊就得要高學歷高素質人才!于是固執的海兵再一次作出決定:要么不做,要么就做最好,去讀博士后!又是三年寒暑,又是三載磨礪,海兵最終成為了博士后,站在了同齡人中頂尖的位置。
三尺講臺育英才
走出復旦大學校門,馬海兵就被分配到武警上海政治學院當了一名普通教員。雖然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但還是在關鍵時刻鬧出了笑話,本來改好的課件怎么也播放不出來,惹來學員們的一陣笑聲。這深深刺痛了年輕的博士后,他痛定思痛,找出自己最大的缺點就是缺少實踐,不能轉變好角色。他虛心地向學院的老教授老教員們請教,在課間與學員交流,逐步掌握了授課的技巧。他的辛勤努力沒有白費,逐漸獲得了同事和學員的認可,并在2010年被學院評為優秀教員。
上天注定要好好考驗這名軍中驕子。2009年6月,學院第一次在上海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立項,作為高學歷人才的馬海兵當仁不讓成為了課題帶頭人。從裝備技術到理論研究,從院校教員到課題帶頭人,從輕車熟路到全新領域,這對于一向喜歡攻克技術難關的馬海兵來說,注定要面臨一個十分痛苦的轉變和適應的過程,經過一年“黑暗”中摸索,第二年他們拿下了全部課題,開了學院第一次在省部級課題基金立項的先河。同時,馬海兵再次帶領一班人參加學院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這在學院也是第一例。
馬海兵找到新的目標。在學院領導的大力關懷下,他4年搞出7項科研成果,帶出5名業務尖子,先后主持編撰了《政治工作信息化概論》等著作,在國內外知名報刊發表論文三十余篇,2012年榮獲軍隊育才銀獎。
本報通訊員 徐連宗 魏培武 記者 朱斌
送福利啦
1)微信搜索公眾號:淘園日記2)回復【1】領取大額淘寶優惠券
3)回復【2】領取晨光文具優惠券

微信識別二維碼
注意:本文歸作者所有,未經作者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