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上走來個博士后
來自浙江各地的十位科學家,日前從奮戰的實驗室、農田、工地走到聚光燈下,走向“十佳浙江省優秀科技工作者”領獎臺,他們都是科研領域自主創新的佼佼者。
郭健也在其列。他是舟山市大橋建設管理局副局長、教授級高工、博士后,曾經參與錢江四橋、舟山跨海大橋等重大工程建設。看到“博士后”這三個字,人們都會問:這得讀多少書,才能冠上這三個字啊!
對于郭健來說,“博士后”是從工地上走出來的。為了保證舟山跨海大橋橋梁接縫的完美無瑕,他曾連續幾個月泡在工地上測試數據;為了組織工程技術的集成創新,他連續幾天不睡覺改進數據分析方法;為了省時間,他曾一次性買一星期的菜回家。
郭健的辦公室外,舟山跨海大橋在浪里云間出沒。這座世界規模最大的陸島聯絡工程,全長約48公里,由5座橋梁組成,堪稱“橋梁博物館”。其中的西堠門大橋主跨1650米,是世界上跨徑最大的鋼箱梁懸索橋,它橫貫在海天之間,弧形的懸索勾勒出動人的曲線。
西堠門大橋沒有橋墩,它“漂”在海上。橋的精確合攏,是建造難度最大的地方。“這就像兩個人都拿著幾百米的木板朝對方伸出去,在風口浪尖上,怎么才能讓兩塊木板對接得天衣無縫?”郭健創新性地借鑒了航天的測控技術和對接技術,讓每一段橋面的鋪設就像設定的飛行軌跡一樣,準確無誤地到達目的地。
“人生就像橋,每往前延伸一步都要踏踏實實。”郭健說,橋梁建造不是悶頭在實驗室里空想,雙腳要沾滿工地的泥漿,研究要經得起實踐檢驗。外人看來,橋梁建設總是和冷冰冰的鋼筋、混凝土相關,而在郭健看來,隨著智能材料、信息技術和智慧交通的結合,未來的大橋一定是有“生命”的。一些監測傳感器和智能設備,成為大橋的“神經”和“大腦”,它知道哪里出了問題,哪里需要維修,甚至還會“自我修復”。
注意:本文歸作者所有,未經作者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