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ble id="gge6i"><kbd id="gge6i"></kbd></table>
    <li id="gge6i"><rt id="gge6i"></rt></li>
  • <table id="gge6i"><source id="gge6i"></source></table>
  • <noscript id="gge6i"><source id="gge6i"></source></noscript>
  • <bdo id="gge6i"></bdo>
  • 725°

    [考博動態]最新評論:夫妻博士生論文雷同的冷思考_考博_旭晨教育

    旭晨教育為您提供最新資訊。

    一篇內容雷同的論文,先后以武漢大學哲學院博士生章愷和李凡的名字發表。記者昨日調查得知,被網友調侃為“神一樣的兩博士”在校時已結婚。李凡稱,投給武大的論文原本準備與妻子聯合署名,問題系編輯不小心所致。(長江日報10月12日)

    此事已經過去近一周,但網上搜索未能查找到相關評論。經過記者調查,被指雷同論文的兩作者系夫妻,在校時已結婚。

    李凡辯稱,投給武大的論文原本準備與妻子聯合署名,問題系編輯不小心所致。但編輯部負責人回應:“編輯是否有誤操作有待核實。作者如果認為有問題,要拿出證據。”表明,編輯部對李凡的所謂理由是持懷疑甚至否定態度的。如果李凡拿不出有力證據證明是編輯環節的問題,他就要承擔抄襲妻子章愷論文的指控,以及由此引起的學術不端行為責任。

    李凡說,原本是夫妻兩個聯合署名投稿的,但武大的編輯誤將妻子名字署在了另一篇文章上。“當時的編輯是返聘的,他知道投了兩篇文章,一篇是兩口子的,一篇是獨立作者的。妻子名字很像男的,獨立作者名字有點像女的,就誤把他們當兩口子湊一塊兒了。當時還是學生,也沒追究。”筆者認為,李凡的這個說法是沒有說服力的,根本站不住腳!一般來說,編輯對文章作者的署名問題都很重視,也很小心,很少會出現擅自更改文章作者的情況,除非他為某種目的有意為之。“妻子名字很像男的,獨立作者名字有點像女的,”難道繁忙的編輯還有時間和興趣研究作者名字的性別角色?

    記者查詢顯示,研究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先驅盧卡奇的這兩篇論文,一篇發表于2008年第4期的《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上,一篇發表于2009年第6期的《武漢大學學報(文人科學版)》上。兩篇論文的投稿日期分別是2008年8月31日和2009年3月19日。

    兩篇論文投稿時間相差近半年,作為夫妻,特別是研究方向一致的夫妻,應該彼此都十分清楚對方在什么刊物上發表了什么內容的論文,為什么李凡明知妻子章愷已經公開發表了論文,還要將同樣內容的論文再去發表?即便是夫妻同署名,不說抄襲,至少也是一稿多投吧。在同一時間一稿多投也許還情有可原,可以增加發表機會,而在不同時間再投已經發表的內容完全相同的論文,就不能不讓人懷疑其人品有問題了。

    博士生屬于高級科研人才,甚至是頂尖人才,當然也是國家科技創新的主力軍。不用說,博士生的科研水平、創新能力與其做人水準、道德品行有著極大關系。試想,如果連博士生這樣的頂尖高級科研人才都是以抄為榮,走捷徑出成果,那我們國家還有什么創新可言,還怎么實現現代化?建設創新型國家還怎么讓人期待?

    現在一些人急功近利、心浮氣躁,沉不下身來,坐不住冷板凳,沒讀多少書,沒有什么深入研究,又想出成果,成名家,撈取個人好處,于是以犧牲做人品位,犧牲學術道德為代價,拋開原創研究,專門胡拼亂湊,東摘西抄,甚至直接抄襲,完全赤裸裸的剽竊!這是中國學術的怪現象,是對中國學術的病態。夫妻博士生論文雷同,只不過為當前的學術病態提供了新的論據。所以,對于夫妻博士生論文雷同現象,需要的不應是猜疑、指責,說一些不痛不癢的話,而應是思考、反思,是如何從制度機制上根本扭轉當前的學術不正之風,讓學術真正回歸科學求實、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本質,回歸實事求是、大膽創新、一絲不茍的軌道。(長江網 劉運喜)

    以上信息由旭晨教育考博頻道編輯整理,請持續關注。



    已有 0 條評論

      我有話說:
    • <table id="gge6i"><kbd id="gge6i"></kbd></table>
      <li id="gge6i"><rt id="gge6i"></rt></li>
    • <table id="gge6i"><source id="gge6i"></source></table>
    • <noscript id="gge6i"><source id="gge6i"></source></noscript>
    • <bdo id="gge6i"></bdo>
    • 亚洲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