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政治學理論學科博士點介紹
政治學理論學科簡介
武漢大學政治學科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1926年武昌中山大學籌建時即設有政治學系。1928年組建武漢大學后,法學院下一直設有政治學系,周鯁生、時昭瀛、劉乃誠先后擔任系主任。李劍農、王鐵崖、王世杰、樓邦彥等著名學者曾在該系任教,一度成為全國政治學的重鎮。1952年院系調整時,政治學系被取消。1971年設立政治理論教研室,1980年改為馬克思主義基礎課部,時逢鄧小平發出“政治學等學科要趕快補課”的號召。經過幾年籌備,1985年武漢大學開始招收政治學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是當時全國最早招收政治理論專業研究生的學校之一。經過精心組織和建設,武漢大學政治學理論專業獲得長足的發展,1993年繼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之后,成功獲得全國第四家政治學理論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在全國居于領先地位。截止2008年已經畢業的博士生90余人,碩士生200余人。
經過近30的建設與發展,本學科現已形成五個各具特色又相互呼應的研究方向:(1)政治學理論與方法;(2)當代中國政治與政府;(3)當代西方政府與政治;(4)政治文明與政治發展;(5)公共治理的理論與實踐。這五個研究方向涉及到中外政治學、政府治理和政治發展的基本層面,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政治學理論研究的學科平臺。
本學科點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基礎理論、中國傳統政治理論、西方政治學理論、憲政理論與當代中國政治發展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在注重政治學基礎理論的研究和創新的同時,特別注意現實政治問題的實證研究,取得一些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學術特色和優勢:(1)在政治學基礎理論方面,關于政治學范疇體系和廣義政治、經濟政治、社會政治、法治政治、人本政治、民主政治理論的研究,在國內政治學界有較大影響,處于本學科的學術前沿;(2)在中國政治與政治發展理論方面,在全國率先開展政治文明研究,已經形成以研究政治文明和政治發展為中心內容的新的學術平臺和學科增長點;(3)在西方政治理論和政治實踐方面,側重于對近代以來西方政治學主要流派的疏理和研究,取得了一批有影響的成果;(4)在政府體制與公共治理理論方面,已經形成以研究政府體制、憲政和公共治理為核心的學術特色;(5)在政治學方法論研究方面,已經形成以研究行為主義政治學方法論和制度主義政治學方法論見長的學術特色。
本學科點現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講師1人,均為政治學理論專業博士。2000年以來,本學科點依托于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政治文明與政治發展研究中心”和“985工程”二期拓展平臺——“政治文明與民主政治建設”,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先后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重點項目、一般項目和青年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一般項目和青年項目、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10余項科研課題,總經費達300多萬元;先后出版《政治文明論》、《廣義政治論》、《政治現代化比較研究》、《人本政治論》、《行為主義政治學方法及其限度》、《自然法理論的演進》、《托克維爾中道自由主義思想研究》、《社會轉型與組織化調控》等學術著作20余種;同時,主持編寫和出版“政治文明與政治發展研究叢書”(10種),正在策劃編寫“政治文明與民主政治建設”大型叢書;先后在《新華文摘》、《政治學研究》、《光明日報》、《理論前沿》、《江漢論壇》、《江海學刊》、《天津社會科學》、《武漢大學學報》等重要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先后獲教育部第三屆、第四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和三等獎、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和武漢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和二等獎等多項獎勵。
本學科點2004年和2008年連續兩次被評為湖北省重點學科。
送福利啦
1)微信搜索公眾號:淘園日記2)回復【1】領取大額淘寶優惠券
3)回復【2】領取晨光文具優惠券

微信識別二維碼
注意:本文歸作者所有,未經作者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