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桂: 博士點 是戶口中轉站、職業介紹所
2014年5月9日上午,“教育與中國未來”30人論壇?2014年會在廣州中山大學南校區懷士堂拉開帷幕。本屆論壇設定“中國文化-中國教育-中國人”之主題,在中國文化生成與中國教育互動下考察中國人的文化特性及發展問題,從人的現代化高度上探求教育變革與文化創新,重鑄時代新教育,使之成為成就大國之重器。
以下為中山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山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李宗桂的發言實錄:
我今天發言的題目是《中國文化重構事業中的“中國人”教育》。20年前我寫了一本書,《文化批判與文化重構》,原來叫《近現代文化文化的價值批判與文化反思》,后來出書的時候,出版方把題目改了一下,《文化批判與文化重構》,所以文化重構問題我也關注過。今天大家所做的工作也是文化重構的工作,所以我報了這樣一個題目。
第一個問題,什么是中國文化重構。
近幾年大量人用“文化重構”這樣一個詞,可是實際運用和理解中很不一樣。在我看來,所謂文化文化的重構,這個重構就是重新構建,重新建造,它的不是原來沒有,不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性的創造,進行體制性的、系統性的構建。
前些年我們討論中國人文謹慎的重建,有人反對,他說什么重建,根本就是無稽之談,他說中國文化從來沒有人文精神,本來沒有,你怎么重建。我們講的重構,不是原來沒有,只是在新的基礎上進行新的創造,進行體制性、系統性的構建。重構不是回歸往古,不是崇洋媚外,不是以外否中,重構不是歷史傳統到歷史虛無主義,重構它不是否定外國,搞狹隘的民族主義,在我們看來,所謂文化重構,就是站在中國文化發展的現實基礎之上,正視全球化時代世界文明的潮流,有原則地、創造性地繼承、轉化、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提取文化精神,為我們今天所用,賦予時代精神,擁抱世界文明,以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建設為追求,以現代新興文化價值體系的創建為目標,以全民族的文化認同、價值認同為最大公約數,創建一個能夠使國家長治久安、人們安身立命的文化價值體系,我絕對這一點是我們的文化重構。文化重構既是一個過程,也是一個目標。
第二,什么是中國人,何為中國人。 我們講中國文化、中國教育、中國人,什么是中國人?我認為中國文化從傳統到現代到當代的中國文化的熏陶,具有濃厚的中國價值觀,有清醒的化自覺的意識,有中華文化自信的底氣,為人做事都有濃厚的中國作風、中國氣派、中國格調的人,這種才是中國人。從觀念來說,比如說能夠接受這樣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家國意識,民族情懷,仁愛精神,大同理想,天人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現當代,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公平正義,民族法治,誠信友善,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等等,能夠認同并且踐行這些觀念的人,那就是中國人。
第三,開創中國人教育的未來。 教育與中國未來,我覺得這個很好,不是中國與教育未來。我想我們今天要開創中國人教育的未來,乃至中國的未來,所面臨的困局需要探討。我們這一輪討論的主題是“文化救贖與教育重塑”,首先要考慮第一個問題,培養什么人。我們的高等教育要培養什么人?我個人覺得不是很清楚的,過去好象很清楚,無產階級接班人、共產主義接班人等等,但是現在高等教育淪為一種非常工具化的東西,我們博士絕大多數是為了找戶口、換地方。當然我們并不排斥這種動機。我曾經開玩笑說,《辭海》沒有博士點、碩士點這兩個詞條,以后我會自薦寫這兩個詞條,叫做戶口中轉站、職業介紹所,很強的工具性,使得我們的教育非常票面化、淺薄化。當然學生們是無辜的,跟我們社會機制有關系。
我們培養什么人?我想我們把調子放低一點,身段放低一點,應該培養適應中國社會發展的需要,能夠恰當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實現自我的價值,身心健康的人,我覺得我們應該是培養這樣的人,這是我們培養人才方面的最大公約數,不必唱很多政策高調。我不反對唱高調,不管唱多高我都樂觀其成。比如今天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這個沒有問題,而且我也參加了相關的工作,我也關注這些問題,但是我們覺得我們高校培養人的時候,我要找到一個最大的公約數。
我們培養不要定很高的目標,比如說培養大師,我這個系、我這個學校、我這個985學校是專門培養大師的,我是很反對的,為什么?我們的大師從來不是培養出來的。96年教育部在大連召開高校文科改革座談會,我參加了,請的都是全國名牌大學的校長、書記出席,集中談一個問題,如何培養大師。那些大師們提了很多怎么樣培養的,南開的校長、北大的校長、清華的校長,談了很多,最后還找到規律,比如解放前就出國留學等等。我個人認為大師他不是由學校能夠培養出來的,我覺得不培養大師。另外我們也不培養大官,大官不是大學培養出來的,他從大學出來的時候科員都不是。我們要稍微有一點點高等教育的氣度,稍微優雅一點,不要把這個當做一個噱頭去“騙”社會上各種高校學科分類的家長和學生。另外我們高校也不培養富商。
我們如何來培養人,我想到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個叫做改革高校體制。我用了“改革”,沒有用“革命”,今天我們講的改革高效體制,是要從根本上動大手術,幾乎是革命,壯士斷臂。高校體制、高等學校是我們中國計劃經濟的最后一塊堡壘,現在還沒有徹底沖破,在一定意義上給我們社會治理、管理國家、現代化體系中最頑固、最難弄的一塊領域。可以這樣說,從社會管理、國家治理層面來看,最無法無天,最能夠為所欲為的就是高校。一個市的市長要給誰當副市長、要給誰當局長、部長,組織部說沒有指數,那就只好等了。大學不是的,沒有嗎?再成立一個學院,學院沒有,那就再成立一個組織吧。一個市的市長說要給一個人很多錢,要經過很多手續,很難,但是大學現在可以用很多名堂,給某一個人幾十萬、幾百萬、上千萬,所以我覺得規范性需要解決。
其次要大幅提高高校教師的素質。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今天的高校大學教授,我1985年在中山大學工作,我覺得這對于我們體制者是不堪重任的,昧俗昧商昧權昧錢,人身依附非常嚴重,還有的學校四五十個教授爭一個處長,這是發生在我們廣東的事情,所謂獨立之精神喪失殆盡,跟我們所倡導的那些東西是背道而馳的。
第三要大力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理想情操的教育應該大力加強。現在大學校園功利主義、現實主義盛行。比如說我們所看到的有的學校成立一個系的研究生商會換屆,當選者自己發海報,熱烈慶祝某某系研究商會成立,下面內閣名單某某某等等,這是天大的笑話。這個研究生院院長跟我說,他還想當國務院院長呢。還有現在的大學生自殺、他殺現象非常多,林森浩這個事件居然還有人聯名要求他免死。由于林森浩這件事的出現,流行起了一句話,叫做“感謝室友不殺之恩啊”。廣州一些重點學校學生不愿意住校,就是怕有一天室友把自己殺了,寧愿天天往返于家里與學校之間。
要構建大學和社會良性聯通的人才培養機制。今天大學的發展面臨著很多困難,第一個是既要堅持人文理想,弘揚大學精神,又要面對實際經濟,面對日益惡化的人文社會環境。課堂10年功,步入社會5分鐘,在大學照樣存在。第二我們如何建立新的高校新生選拔機制,建立以后如何避免在短期內難以遏制的各種不正之風對高校招生的干擾。坦白來說目前的形勢下我是贊成高考的,因為相對公正,如果廢除高考,就會造成天下大亂,中山大學就辦不下去了。廣東供電局打一個電話來,我的女兒在班上排倒數幾民,你們也收了吧,那說不行,你關照一下嘛,不關照的話明天上午停電。諸如此類,可以舉出很多。我們上一任黨委書記親口跟我說過,如果在現在的社會環境下廢除高考,那我們校長出去只有辭職,就現在都頂不住。
高校人才培養機制如何擺脫整個社會上缺乏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惡劣影響。高校培養大量的人才,我們教師也是被培養出來的,但是現在的評價機制我覺得是有問題的,這個問題跟社會風氣有關系。比如說很多學校現在有這個情況,評副教授必須出國半年,評教授必須出國一年。我就問他們,分學科嗎?不分,統統都要出去,研究甲骨文的也必須出去。我說一定要出國嗎,他們說是,我說越南、尼泊爾可不可以?他們說可以,只要是外國,是典型的自我作繭,不作繭就不會死,結果教授們個個都不想上課、不想搞研究了,都想出去以滿足條件,我們是自我犯賤。
弘揚傳統文化和宏觀社會主義價值觀并不矛盾,我們今天培養人才,也要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堅持公平、正義、誠信、友善等等,也要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包括借鑒外國先進文化。
第四中國人教育的價值取向和現實目標。我認為中國人的教育,我們怎么樣培養中國人,教育的價值指向應該是適應中國社會發展需要的,能夠恰當發揮自己的才能,實現自我價值、身心健康的人。簡單來說,我經常教育學生上大課,我們的大學生畢業的時候應該“三健兩心三放,“三健”是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強健的體魄,對社會、對人生、對國家、對民族有感恩之心,不要成天覺得普天之下都對不起你,對事業有敬畏之心、感恩之心。“三放”就是放松情緒、放下包袱、放開眼界,不要那么多牢騷,不要那么多思想包袱,這樣我們就會輕松很多。謝謝!
送福利啦
1)微信搜索公眾號:淘園日記2)回復【1】領取大額淘寶優惠券
3)回復【2】領取晨光文具優惠券

微信識別二維碼
注意:本文歸作者所有,未經作者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