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北京電(張玉清、劉泉、楊丹譜)在內蒙古邊防線上,一陣緊似一陣的風沙掠過北京軍區空軍某導彈團駐地。
兵器陣地上,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博士、地空導彈高級工程師孫宏偉正調試武器部件。他的妻子,軍事運籌學博士、計算機高級工程師劉艷慧也在忙碌地檢修裝備——執行任務在即,他們的心思全在兵器上,早出晚歸,加班加點,連春節都沒顧上休假。
以這樣的勁頭,他們在條件艱苦的邊防陣地上已經干了7年。
“我呀,當初就是被他‘忽悠’來的。”面對記者的詢問,單薄小巧的劉艷慧笑言。
“博士夫妻”經歷“裂變式”成長
2007年,兩人博士畢業。當其他同學的眼睛盯著科研院所、大單位機關時,孫宏偉卻對劉艷慧說:“當兵不摸兵器不帶兵,你說有啥意思? 咱們去作戰部隊吧,這才叫‘放飛青春’!”
劉艷慧被孫宏偉眼睛里亮亮的東西點燃,當即應允。就這樣,他們主動申請,一竿子扎到這個邊防線上的新型地空導彈團。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對于“黃沙滿天飛,風吹石頭跑”的艱苦環境,他們早已有了心理準備。真正的煩惱卻是他們始料未及的——走出書齋、踏上陣地,孫宏偉和劉艷慧發現,他們從書本上學來的理論在一樁樁具體細微的工作面前顯得籠統而抽象。說不上話、插不上手、幫不上忙,夫妻倆被官兵們 “博士、博士”尊敬地叫著,維護兵器還不如戰士頂事。兩人如芒刺背。
他們放下身段,虛心向戰友們請教,如饑似渴地學兵器、學操作。很快,深厚的理論功底與兵器實踐迅速對接起來。
“博士夫妻”經歷了“裂變”式的成長:孫宏偉到部隊僅1年時間就被評為北京軍區空軍保留技術骨干、2年成為空軍保留技術骨干,榮獲全軍作戰部隊優秀技術人才獎,屢屢被空軍機關點將以專家身份參加評審;他先后參加北京奧運安保、國慶60周年閱兵保障等多項重大任務。劉艷慧巾幗不讓須眉,自主編寫的《兵器裝備故障匯編》成為團里業務通用教材,研發出《新武器裝備全程信息管理系統》,為部隊修復故障電路板30余塊。2012年,她和孫宏偉雙雙成為全師最年輕的高級工程師。
夫妻聯起手來猶如“雙劍合璧”
“這兩口子堪稱‘絕配’,一對兵器癡。”營長金肖飛說,他們常常忘記自己的生日、結婚紀念日,卻對兵器上上千個開關的位置了如指掌,大串數據脫口而出。
“兵器就像自己的孩子,成長過程中每一次頭疼腦熱,我們都印象深刻!”多年的摸索,夫妻倆發現,雖然構造、原理、部件都相同,但每套兵器都有各自的脾氣和特點。哪套兵器什么時候愛鬧毛病、哪個部件容易出問題,他們心里都有譜。
2013年,團隊赴西北戈壁參加實彈打靶,孫宏偉伴隨保障。其間一個參數,手冊上的數據和孫宏偉得出的不一致。打靶在即,孫宏偉和廠家工程師爭得面紅耳赤,向指揮員拍胸脯保證承擔后果。最后,按照他提供的數據調試,兵器順利運行,實彈射擊十分成功。大家徹底服了,此后,再遇有疑難雜癥方面的爭議,都會由孫宏偉“說了算”。
“夫妻倆各有所長,聯起手來更如‘雙劍合璧’。”團保障處處長葛偉說,北京奧運空中安保任務期間,空軍賦予這個團一項研究課題,要求一周內出成果。任務落到夫妻倆頭上,劉艷慧負責建模、受力分析、解運動方程,孫宏偉負責查資料、撰寫報告。僅3天,一份高質量的研究成果上報,被上級收編并下發安保部隊。
這些年,夫妻倆一起攻克的新裝備技術難題有十幾項,有的還獲得軍隊科技進步獎,每項都直接轉化為部隊戰斗力。
盡快完成“愛情結晶”這一任務
在新裝備領域鋒芒漸現,“博士夫妻”也吸引得科研院所、機關多次拋來“橄欖枝”,雖然這些單位都在大城市,條件優越,但每次他們都婉言謝絕:“付出了那么多心血,舍不下這些‘孩子’。”
只有一次,他們確實心動了。
“我倆有個共同的‘缺點’,就是戀家。”劉艷慧說,前兩年,老家駐地組建同型號的地空導彈部隊,要從他們團選人。兩人一開始很興奮,但思忖再三,還是選擇了放棄。“有人說沙漠里只長荊棘草,很難開出花。我們覺得,邊防部隊有著寬廣的舞臺,更能體現價值,更需要我們。”劉艷慧說。
孫宏偉和劉艷慧常把武器裝備比喻成自己的“孩子”,可這對夫妻的“愛情結晶”卻遲遲沒有“報到”——這些年,夫妻倆全身心撲在工作上,各自忙得不可開交,不僅屢次取消探親,就連小家也顧不上經營。“我們團已經把這件事作為一項突出任務,重點抓落實。”團政委耿楷笑著說。
“只要有愛,在哪兒都是天堂。”孫宏偉、劉艷慧一同感嘆。2013年底,他們被空軍評為“感動軍營——模范幸福家庭”。
送福利啦
1)微信搜索公眾號:淘園日記2)回復【1】領取大額淘寶優惠券
3)回復【2】領取晨光文具優惠券

微信識別二維碼
注意:本文歸作者所有,未經作者允許,不得轉載